智慧灯杆发展以来一直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物理载体,不仅可以优化城市建设公共资源,而且可以点亮城市文化体育运动新风采。
全民体育运动时代已经到来,上海熙枚智慧灯杆助力成都体育中心建设,为市民健身运动版保驾护航。
智慧文旅指的是以包含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5G在内的信息技术为外在动力,以目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内在动力,给游客提供基于全流程、全方位的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
文化和旅游部公布《“十四五”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》,规划分为13个部分,集中体现了“十四五”时期,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、发展目标、主要任务、重要举措等。此外,还策划了文化新型业态培育、数字文化产业标准建设等八个工程,着力增强《规划》落地的指导性和操作性。
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重心下移、共建共享,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,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,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不断完善覆盖城乡、便捷高效、保基本、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。
(一)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
坚持补短板、强弱项,推动尚未达标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(站)达到国家建设标准。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,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,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,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。深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,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。结合老旧小区和厂房改造等,创新打造一批“小而美”的城市书房、文化驿站、文化礼堂、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。发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,推进流动服务常态化。
(二)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
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,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。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,鼓励实行错时、延时服务。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,推动建立订单式、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。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,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,充分保障未成年人、老年人、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、教育融合发展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机制。
(三)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
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,拓展群众文化参与程度。发挥“群星奖”示范作用,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。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,融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,创新开展“村晚”等文化活动。加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建设。引导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,组织开展艺术家、志愿者服务基层等活动,加大对农村地区、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。支持群众文艺团体发展,引导群众自我表现、自我服务。
(四)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
推广“互联网+公共文化”,推动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、资源整合,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、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。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,推动将相关文化资源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。优化国家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,广泛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服务。大力发展云展览、云阅读、云视听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“云端”、进入“指尖”。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数字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,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。
(五)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
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,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、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。举办全国或区域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,搭建供需对接平台。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、资助项目、赞助活动等方式,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。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文化类社会组织。
上海熙枚集团此次承建的体育公园智慧灯杆项目,更充分响应了成都智慧文旅的建设规划,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》促进巴蜀文化繁荣发展,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,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。
智慧灯杆依托自身整合优势,模块化设计理念,充分把照明、视频监控、广告播放、广场音乐、环境检测、便民充电、WIFI覆盖等共设施,整合优化到一个杆子上去实现,根据不同的位置,灵活搭配功能应用,不仅节约了公共资源重复建设,也更科学的分配了不同功能的不同场景应用。
智慧灯杆的建设具有示范效应,可攻克智慧灯杆功能多样性、安全可靠性、造价合理性、运维规程性和商业模式的共赢性及可持续性等重点问题,制定技术规范,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建设运营模式,同时还可以带动全国相关产业的发展。智慧灯杆通过创新工业设计与信息技术集成,将移动通信、无线覆盖、智能监控、智能照明、无线手机充电、环境监测等信息化功能集于一体,搭载在文化与旅游场景,以达到信息功能的立体化全覆盖,能有效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,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。